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润中
(11月17日 北京)
尊敬的李扬理事长,殷剑峰副主任,曾刚副主任,各位领导、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非常高兴应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邀请参加首届中国资产管理人论坛。首先,请允许我受潘天美九一厂制作委托,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中国资产管理人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各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要求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促进统一资产管理产物监管标准,推动资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四部委于4月27日联合发布了《对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作为资管行业第一部纲领性制度文件,资管新规贯彻落实了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对同一性质的金融产物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重点针对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产物净值化管理、杠杆水平不一、非标债权投资和过渡期进行了制度的安排。
为进一步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人民银行又于7月20日印发了《对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就过渡期内有关具体的操作性问题进行明确,以促进《指导意见》平稳实施。近期,银保监会、证监会还分别印发了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私募资产管理办法等配套细则,资管行业新的统一、全面、严格的监管格局已基本形成。
目前,资管行业如何顺利实现转型和过渡这一重要议题,亟需各位专家博采众议、汇聚共识,此次中国资产管理人论坛适逢其时,论坛的主题是“后资管新规时代的竞争与合作”,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借此机会,我以“顺应变化,规范发展”为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资产管理行业的新变化
(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监管政策将推动资管行业回归本源
近些年,资管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因多样,一方面,这类业务有效满足了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改善了社会融资方式,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对于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增长过快,资产供给相对滞后,出现了资金空转和脱实向虚的倾向;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借用资管业务从事监管套利现象频发;一些资管产物多层嵌套,很难做到穿透式监管,监管也不易摸清风险底数,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风险传染和风险积累。
因此,资管新规作为目前为止我国针对整个资管行业最高规格的政策文件,在非标投资、产物净值化管理、消除多层嵌套、统一杠杆水平和合理设置过渡期等方面,均予以明确。如资管新规明确规定“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产物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为公募产物和私募产物”“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物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金融资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等,这些内容将引导资管业务实现“产物净值化、资产标准化”,通过向上识别投资者、向下穿透底层资产等方式,力促资管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本源,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业务规模增速明显放缓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7年末,各类资管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达124万亿,具体到银行理财,全国共有56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物,理财产物数9.35万只;理财产物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进入2018年以来,面临严格的监管环境,在金融去杠杆的压力下,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增速已明显放缓,已经告别了高速扩张阶段。
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制度出台将打破原有机构之间竞争合作的生态关系,而未来一个很关键的考量要素就是如何继续围绕银行理财这个重要的市场资金来源重新搭建银行机构和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搭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对商业银行而言,可以说,资管新规开启了银行理财发展的新时代,银行业理财市场将步入一轮新的规范调整期。特别是对于银行理财等以预期收益型产物为主的资管机构,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细则重塑了银行理财的产物体系,商业银行原有的靠收取利差的“影子银行”式的盈利模式已经无法延续,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均受到很大影响。如根据已披露的2018年半年报,工商银行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65.52亿元,同比下降47.08%,近乎腰斩;华夏银行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15.61亿元,同比下降58%。
(三)产物净值化转型开始步入常态
银行资管面临净值化转型,打破刚兑仍任重道远。资管新规前,理财产物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大多为预期收益型产物,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二是商业银行为了吸引资金滞留,往往不敢冒险降低预期收益,推动理财产物负债端成本高企不下。三是产物往往有银行信用背书,即使发生风险,也有银行刚性兑付,造成了资金价格严重扭曲,风险与收益不对等。新规将从根本上打破现行的理财产物形态、产物体系和客户分类,银行理财产物体系必将迎来较大转型。尤其是当刚性兑付不再成为投资者考虑的关键因素时,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将被及时反映并彼此对应,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将聚焦资产增值管理。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商业银行发行封闭式和开放式理财产物数量及比例均有所上升,根据相关机构对上市银行数据测算,四大行发行净值型产物共计164只,股份制银行发行共计260只,城商行发行共计430只,与新规前相比明显呈递增态势。如工商银行自2017年11月以来,共发行封闭式净值型产物127只,居26家上市银行之首。又如兴业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值型产物规模3367.66亿元,占比超过30%;中信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值型产物规模同比增长超200%。
二、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的建议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顺应监管要求,做好转型,规范发展,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顺应监管要求,理性规划资管发展战略
监管层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立理财子公司或专营部门开展资管业务。根据国际经验,领先的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一般采取独立子公司的运作模式,配备完整的前中后台职能,业务不但服务本行客户,也同时服务外行客户。子公司将推动资管业务向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成为商业银行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主流模式。同时,子公司制经营优势明显,一是在资管业务和银行其他主营业务之间牢固树立防火墙,有利于实现真正的风险隔离。二是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有利于明确资管业务的经营主体地位。三是有利于有效推进打破刚性兑付的进程。四是子公司拥有独立的经营决策权、人财物资源配置权、独立的考核及激励机制,有利于资管业务条线实现责权利统一的经营机制。五是理财子公司成立后,可以择机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公司治理机制和组织架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中行、招行等十七家银行已公告设立理财子公司,正按照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要求申请设立。
然而,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是,是否所有商业银行都应该申请设立子公司?这个问题的解答应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一方面,商业银行应明确自身在资管业务方向的战略布局,要结合自身定位、特色判断是否有在长期独立开展资管业务的竞争优势,审慎决策是否应设立子公司。对于一些小型商业银行,独立开展资管业务的前景可能只是看似美好,而发展代销业务却更为合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应对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测算,并对是否有能力设立子公司做出判断。
(二)注重人技结合,提升资管行业投研能力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较快,尤其是从2007年至2015年间,理财产物余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2016年以来,理财业务增速才开始放缓,呈现出更为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尽管理财规模快速增长,商业银行在投资方面的主动管理能力却没有跟上,与国际上知名资管机构相比劣势明显,而投研能力能否提升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人才。根据麦肯锡发布的银行业季刊显示,2017年,摩根大通资管业务的资产规模达1.9万亿,在全世界银行系资管机构里排第三,资管业务的ROE为25%。摩根大通资管业务的法宝则是对人才的重视,2016年,摩根大通有900多名组合管理经理、研究分析师和市场策略师,中高级投资经理保留率大于95%。资管业务人才的成本收入比超过70%,资管业务人均薪酬高达24万美元。
而反观国内银行资管业务,一是过去银行理财更多的是依托于银行的经营模式,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运作资产管理业务,决策流程也未能区别于银行的传统体系。二是治理模式较为僵硬,无法实施资管业务的“高投入高回报”发展战略,商业银行资管投资专业人员的晋升通道和薪酬激励普遍不及券商、基金、信托等专业资管机构,导致在人才储备方面捉襟见肘。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商业银行投研竞争力严重不足。
未来,在理财产物净值化之后,投资者将面临为何要选择购买理财而不是基金、信托等产物的抉择,而商业银行的投研能力以及交易能力将成为投资者做出决定的关键因素。同时,银行需要加大对新兴技术的探索研究,积极推进新兴技术成果应用,运用诸如智能投顾等技术提升银行综合投研实力,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的自动化资产配置及投资跟踪服务。例如国内首家智能投顾系统,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已经有超过18万客户进行体验。截止2018年1月末,摩羯智投规模已突破100亿,全部组合的累计收益区间为3.43%--14.59%,平均收益达到8.97%。
(三)适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提高风控和服务水平
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各家银行及时完善风险控制制度,提高风险控制观念,主动提高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监控水平。风险形势越是复杂,客户结构越是多元化,越是要求商业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策略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定位,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特点和投资要求,制定体现个体差异和特色的策略方案。银行还应切实加强新规宣传,不仅要合理评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情况,还应充分披露产物过往平均业绩,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资者产物净值化信息。使得投资者在“一买一卖”中充分了解产物实质收益和风险,不断巩固投资者“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
上述表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格局,商业银行必须按照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规定的要求,结合自身竞争优势和发展特点,打破现有产物形态、标准化投资方向、调整组织架构、提升投研能力、重构销售体系,才能顺应政策变化和市场要求,在未来大资管时代中保有一席之地。
(四)发挥桥梁作用,协会助力资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2018年资管新规等政策出台后,中银协积极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之职责,立足行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服务监管与行业的桥梁作用,及时通过意见反馈、开展课题研究和政策解读培训等方式,及时引导会员单位有效贯彻落实相关监管政策。
一是充当监管部门参谋助手,及时组织商业银行反馈合理意见建议。中银协根据自身职责,在资管新规、理财管理办法及子公司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及时组织会员认真学习,并汇总整理反馈意见报送央行和监管部门。其中资管新规共反馈22条意见,理财新规共反馈9大类共计43条意见,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共反馈5大类共计21条意见。
二是组织开展政策解读培训,及时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今年,中银协已针对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分别举办了政策解读培训,有效引导了各机构充分理解并有效贯彻落实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的各项要求。12月初,中银协还将围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组织政策解读培训。此外,为指导全国资管业务相关从业人员理解贯彻执行新规,中银协组织专家编制了《资管新规及理财新规权威解读手册》,对新规进行了逐条解读和引申扩展。目前,该手册已通过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评审,近期将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
近期,中银协还吸纳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成为中银协理财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单位。下一步,中银协将与理财中心在报告发布、理财评价、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合力引导资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中银协还将持续关注监管政策导向,加大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反映会员单位的诉求,积极参与监管部门对理财业务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提供多元化、创新性服务。
“行百里者半九十”,资管新规不但推动资管业务开启新时代,还将重塑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文化,深刻改变金融业未来格局。作为大资管时代一个新的、重要的起点,未来之路仍任重道远,还需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公众统一思想和行动,付出更多智慧和努力。银行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银保监会的工作要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按照资管新规要求,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以财富管理服务创造价值,全面提升银行理财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我国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