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张芳在2010中国风险管理大会上的致辞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参加2010中国风险管理大会,与各位嘉宾探讨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和预期效果,并借此机会谈几点看法。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是现代银行业经营的核心内容。由于银行业经营涉及范围广,产物条线多,使得银行经营面临信用、操作、合规、声誉等多重风险,因此现代银行业风险管理便成为一项异常复杂的工程,无时不刻考验着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能力以及银行家的金融智慧,同时影响着一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市场的繁荣。众所周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金融业和实体经济造成了深刻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并充分暴露了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风险管理措施不当和过高的关联性,导致有毒资产迅速传递,使金融体系陷入系统性危机,许多声名显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黯然离场。这再次告诉金融界,如果不重视风险的管理,即使是百年老店也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截至2010年上半年,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拨备覆盖率达186%。2010年《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来自中国的银行有84家。取得这些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政府、监管者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持续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日益深入人心,“防火墙”建设得到了积极的重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得到重视和应用。注重风险管理与业务增长之间的平衡,关注经风险调节之后的收益水平,已经逐步成为中国银行界的共识。
但是,强化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并不能因此而放松,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与国际先进同行相比尚存差距,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状况依然面临着一定挑战,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任重道远。在宏观经济方面,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缓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全球贸易景气程度仍徘徊于低位,国内实体经济仍存在下行风险。此外,由于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信贷的大量投放,致使不良贷款在未来集中暴露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近期,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最新的监管改革安排,数据显示,中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已经走在巴塞尔协议前面,通过了“安全性”认定,不过,巴塞尔协议不仅有硬性指标,更多地是要求银行优化风险控制流程,硬指标达标了,软指标还有很长路要走。
在风险管理领域,有一句名言:“一个是IT信息系统,一个是人员。”而IT信息系统的基础,除了数据还是数据。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09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中显示,有高达53%的受访银行业高管将“基础数据缺乏”作为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大困难。今年,中国银行业协会于10月14日继续发布了该调查报告,在报告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基础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程度明显下降,基础数据桎梏得到一定缓解,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软实力逐步提升。报告还显示多数银行家认为提高风险管理的要求,增加对业务风险的把控程度,有利于业务的健康发展。目前,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已经得到银行业高管的普遍重视。此外,银行家们认为,由于监管部门在2010年强调信贷均匀投放并控制信贷规模,中国银行业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拨备覆盖,使得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在相对较长的期限内保持总体可控。
出席今天会议的不仅有银监会的领导,也有各商业银行的风险主管。我想,我们都坚持并坚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再怎样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协助银行业金融机构识别、化解、防范各类风险一直以来是我会的核心职责,我们于2006年实施了《中国银行业协会“逃废银行债务机构”名单管理办法》,对逃废银行债务的机构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协调会员银行建立起债权人联席会议机制,及时提示突发金融风险,多层面提升会员单位风险应对能力。在我会举办的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中,专设《风险管理》科目,为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风险管控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
中国银行业经历了30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出现了全世界市值最高的银行和最赚钱的银行。我们同样期待,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历练的中国银行业,能够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早日出现世界上风险管理水平最高、管理经验最值得借鉴的银行!
谢谢各位。
很高兴参加2010中国风险管理大会,与各位嘉宾探讨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和预期效果,并借此机会谈几点看法。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是现代银行业经营的核心内容。由于银行业经营涉及范围广,产物条线多,使得银行经营面临信用、操作、合规、声誉等多重风险,因此现代银行业风险管理便成为一项异常复杂的工程,无时不刻考验着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能力以及银行家的金融智慧,同时影响着一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市场的繁荣。众所周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金融业和实体经济造成了深刻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并充分暴露了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风险管理措施不当和过高的关联性,导致有毒资产迅速传递,使金融体系陷入系统性危机,许多声名显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黯然离场。这再次告诉金融界,如果不重视风险的管理,即使是百年老店也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截至2010年上半年,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拨备覆盖率达186%。2010年《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来自中国的银行有84家。取得这些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政府、监管者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持续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日益深入人心,“防火墙”建设得到了积极的重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得到重视和应用。注重风险管理与业务增长之间的平衡,关注经风险调节之后的收益水平,已经逐步成为中国银行界的共识。
但是,强化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并不能因此而放松,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与国际先进同行相比尚存差距,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状况依然面临着一定挑战,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任重道远。在宏观经济方面,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缓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全球贸易景气程度仍徘徊于低位,国内实体经济仍存在下行风险。此外,由于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信贷的大量投放,致使不良贷款在未来集中暴露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近期,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最新的监管改革安排,数据显示,中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已经走在巴塞尔协议前面,通过了“安全性”认定,不过,巴塞尔协议不仅有硬性指标,更多地是要求银行优化风险控制流程,硬指标达标了,软指标还有很长路要走。
在风险管理领域,有一句名言:“一个是IT信息系统,一个是人员。”而IT信息系统的基础,除了数据还是数据。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09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中显示,有高达53%的受访银行业高管将“基础数据缺乏”作为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大困难。今年,中国银行业协会于10月14日继续发布了该调查报告,在报告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基础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程度明显下降,基础数据桎梏得到一定缓解,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软实力逐步提升。报告还显示多数银行家认为提高风险管理的要求,增加对业务风险的把控程度,有利于业务的健康发展。目前,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已经得到银行业高管的普遍重视。此外,银行家们认为,由于监管部门在2010年强调信贷均匀投放并控制信贷规模,中国银行业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拨备覆盖,使得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在相对较长的期限内保持总体可控。
出席今天会议的不仅有银监会的领导,也有各商业银行的风险主管。我想,我们都坚持并坚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再怎样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协助银行业金融机构识别、化解、防范各类风险一直以来是我会的核心职责,我们于2006年实施了《中国银行业协会“逃废银行债务机构”名单管理办法》,对逃废银行债务的机构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协调会员银行建立起债权人联席会议机制,及时提示突发金融风险,多层面提升会员单位风险应对能力。在我会举办的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中,专设《风险管理》科目,为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风险管控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
中国银行业经历了30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出现了全世界市值最高的银行和最赚钱的银行。我们同样期待,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历练的中国银行业,能够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早日出现世界上风险管理水平最高、管理经验最值得借鉴的银行!
谢谢各位。
下一篇:稳扎稳打快发展,快链天下求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