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人民币贷款明显减少,中长期贷款温和扩张
2013年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约5061亿元,较上月少增2809亿元,与去年同期新增投放相若,仅多增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2%,分别较上月末低0.1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低1.75个百分点。10月份银行资金面相对偏紧,货币市场利率在下旬明显走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季初财税上缴较多,形成存款余额明显净减少;另一方面是虽然外汇占款料有净增长,但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央行改变持续公开市场净投放格局,本月净回笼货币1575亿元,进行了明显的流动性对冲;此外,规范同业业务、理财产物入账方式调整也对存款带来了影响。在需求端,经济企稳、潜在信贷需求扩张是积极因素,但由于3季度信贷投放步调略快、4季度银行信贷计划总体较低、行业不良压力有所上升、及央行重申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等内外多方面限制因素都对本月贷款投放形成了一定约束。
在结构上看,当月对公贷款增加3010亿元,较上月少增1338亿元,较上年少增57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148亿元,环比减少12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40亿元,环比减少1017亿元;票据融资余额持续下降,本月净减少706亿元。从增长态势来看,对公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8.88%,较上月略降0.16个百分点,但并未改变全年公司中长期贷款投放持续增加的趋势,因为9月信贷突发性因素较为明显,10月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相对7、8月月末分别有0.70和0.28个百分点的上升。住户部门当月贷款增加了2049亿元,环比少增1497亿元,但同比增速持续保持高位,达到23.84%;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1535亿元,较上月少增306亿元,这主要是因为房产销售冲高回落,购房信贷需求有所下降及银行信贷额度紧张造成房贷利率上行,放款周期拉长。
存款增速持稳,财政存款留存较多
9月贷款投放较多及10月外汇占款预计环比多增有利于10月存款创造,但财税上缴较多对存款带来了明显的影响,此外,规范同业业务、理财产物入账方式调整也可能对存款形成造成了一定影响。从实际数据来看,10月存款净减少4027亿元,余额同比增速14.5%,较上月略有0.1个百分点的回落。其中,公司人民币存款减少206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9.82%,较上月12.24%的增速有明显回落,这主要是受财税大量上缴影响。居民存款增速继续放缓,当月净减少8967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4.14%,较上月下落0.24个百分点。由于第叁季度公司经营状况总体较好及公共财政支出有所放缓,财政存款留存较多,本月净增长6284亿元,余额同比增速21.84%,较上月有进一步提高。
广义货币增长平稳,狭义货币增速持平
10月末,M2同比增长14.3%,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M1同比增长8.9%,与上月持平。本月M2同比增速略有提升主要应是外贸状况有所改善,新增外汇占款较多,及同业、债券投资和理财业务规模可能有所扩张所致。M1增速并未明显上升应主要是因为季初财税上缴较多,故此与上月相似,本月M1、M2剪刀差参考意义不大。
新增社会融资规模收缩,表内融资占比保持高位
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约为8564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增5436亿元和4342亿元。据估算余额同比增速为18.51%,较上月低0.72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处于高位,显示金融活动活跃,经济扩张动力良好,但新增社融规模明显收缩应主要是监管加强因素所致。
从社会融资结构来看,银行表内融资占比较高,当月本外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比重为63.14%。本月新增表外融资中,银行承兑汇票净减少398亿元,同比少增1127亿元。公司中长期融资意愿较强,银行表外融资规范加强,银行主动优化表外业务都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股票市场受到持续抑制,非金融公司境内股票融资78亿元,同比少增10亿元。公司债券新增融资有一定下降,当月新增融资1067亿元,环比少增348亿元。
未来信贷运行展望
10月信贷投放总体低于预期,展望未来3个月,预计信用供需将较大可能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基本面总体温和企稳,信贷需求有所恢复,但存款形成难度较大、货币政策总体中性及同业业务受到监管加强等多方面原因制约了信贷供给,最终在利率市场上表现为资金成本有上扬压力。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第四季度银行信贷计划相对前叁季度较低,新增信贷投放将略有放缓。
货币政策展望
表内融资温和平稳、表外融资显现收缩迹象(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余额连续净减少)、央行在公开市场全月净回笼货币等诸多现象显示监管层正在通过规范表外融资、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和指引表内信贷,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配置。结合潜在经济增速有所下降、实际融资增速明显高于年初目标、外贸状况较好结汇较多及经济增长明显企稳、物价水平较为适宜的宏观格局,加之出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的考虑,预计年内货币政策仍保持稳健中性,利率和准备金率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将会频繁使用,以调节短期市场流动性波动。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连平,鄂永健,徐博
下一篇:人民日报:怎么看金融领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