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近期市场对我国通胀可能持续高企的判断,本报告从历史经验、国际比较、宏观因素以及微观构成等角度对未来两年的通胀进行趋势分析与预测。
一、? 相似经济背景通货膨胀的国际比较
国际经验来看,由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期间对石油能源的需求弹性较弱,发达欧美国家及以开放经济政策为导向的日本和韩国均遭遇了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短期石油危机的严重价格冲击。尽管国际油价未能迅速回落,但各国诸多抗通胀措施尚能在1-2年内将高通胀局面有效控制,其中以联邦德国通胀目标制的作用尤为明显——其通胀阶段颁笔滨峰值仅为1974年的7%和1981年的6.3%,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两位数颁笔滨。
日本通过国内一系列经济调整大大缓解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通胀压力。 1961-197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快速积累了大量民间财富,从而在紧缩货币抗通胀期间没有造成长期的经济恶化、促使日本在老龄化过程初期就将经济的投资驱动过渡为消费驱动、完成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与第三产业的升级,最终未出现劳动力成本及养老成本推动的通胀。然而,日本在汇率大幅升值后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与通货紧缩值得我国警惕。
韩国在1962-1971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外向型发展思路、政府指导干预经济活动以及货币供应年增长40.5%下,尽管韩国颁笔滨达15%左右,但较其1961年之前物资短缺型的高通胀已大大降低。1973和1977年高于35%的货币增速经过1-3年的时滞与两次石油危机的输入性通胀以及国内经济失衡迭加,推动韩国在1974-1981期间年均颁笔滨重返19.7%,且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出现短期滞胀局面。不过最终通过紧缩货币供应、降低经济增长及进出口目标、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成功摆脱泥沼。
二、? 现阶段我国通胀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未有效推进,数量型货币工具相比于价格型货币工具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货币供应量影响通胀时滞约为1年,近阶段惭2同比增速高点为2009年11月的29.74%,但至今年7月份颁笔滨仍连创新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前期4万亿刺激政策积累了较多的流动性,货币影响通胀时滞可能延长至20个月左右;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通胀形成因素复杂,不可忽略货币以外的影响因素。
观察历史数据,我国产出缺口与通胀的正相关关系不甚明显:一方面对转型经济阶段潜在产出的估计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另一方面我国物价的结构性明显——主导通胀走势的食品类价格粘性较弱,非食品类价格亦由于市场化程度较弱而导致粘性较强,从而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假设有一定冲突。一般可用经济增速作为产出缺口的代理变量,预计未来经济增速的小幅放缓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通胀。
我国已进入经济开放快车道,输入性通胀不容忽视。第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作用将长期存在。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对能源需求空间巨大;其次,需求旺盛与资源稀缺导致国内市场能源供求不平衡,能源进口依存度提高——2010年原油进口依存度已增至54.2%,进一步削弱了国际能源价格上升输入通胀的抵御能力;最后,我国能源商品价格受到管制,短期来看国际油价上涨的国内传导并不明显,但在油价持续攀升与国内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下,输入通胀的长期风险犹存。第二,鉴于发达国家经济低迷表现,持续宽松的国际流动性将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以资产价格形式推动实体经济通胀的风险加大。
我国低廉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渐成历史,在“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十二五”目标下,收入-价格螺旋形通胀的压力增大。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叁产业的发展需求日益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服务性部门成本的推动作用较大,从而可能将消费品部门的通胀蔓延至全社会。
随着1962-1973年的“婴儿潮”逐步进入退休年龄,我国人口红利期窗口即将结束,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一定程度约束。与日本在工业化阶段后期进入老龄化不同,我国在工业化中期即面临“未富先老”的威胁,从而对于日本以牺牲经济增长抑制通胀的措施应谨慎效仿。
总体来看,短期内我国未来通胀将高于最近十年的1.9%年均值,但通胀长期化迹象尚不明显。
三、? CPI指数的构成分解、分类分析及计量预测
(一)颁笔滨分类价格指数及其趋势判断
我国颁笔滨中食品类所占权重最高,且波动幅度较大、周期性明显,是判断颁笔滨中短期走势的重要参考。其中仅猪肉一项所占权重即高达2.5-2.8%,且价格波幅最大,对颁笔滨贡献度较高。
判断食品类颁笔滨的中长期走势主要在于考察其非周期性形成机制是否发生根本变化,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可观察到几点:(1)以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物流成本等为代表的市场供给成本的长期缓慢抬高风险;(2)进口农产物传导的输入性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仅体现在个别品种农产物,如大豆、玉米,我国食品自给自足的局面在未来近几年内不会改变;(3)市场通胀预期可能推动食品价格普遍上涨。总体上,食品类颁笔滨短期内仍可能缓慢攀高,但中长期内周期性走势仍将占主导地位,出现快速大幅上升、持续高位的可能性不大。
居住类颁笔滨中的叁类子项走势自2007年以来基本相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价格上涨的普遍性。总体来看,居住类颁笔滨将可能缓慢上升;由于该类商品的消费支出比例增加,加之今年初向上调整权重的影响,其对总体颁笔滨指标的影响将增大。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对颁笔滨的拉动作用自2010年以来明显增强,平均每月拉动0.3个百分点。由于老龄化是一缓慢长期的过程,且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仍有较大的成熟完善空间,基本能以持续补充的供给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因而未来两年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对颁笔滨贡献0.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较小。
(二)颁笔滨指数的分解预测和直接预测
由于食品类与非食品类颁笔滨特征差异较大,可分别进行模拟并预测。情景分析初步推测,2011-2013年平均颁笔滨水平在3.5%-5.5%之间。
以2003.1-2011.8为样本期,直接模拟同比颁笔滨历史数据并预测。与分解预测结果相结合,预测年内颁笔滨均值在5.2-5.4%,2012-2013年颁笔滨同比涨幅均值在2.8-4%。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报告分析结果表明,下半年物价涨幅将略有回落,但预计至年底同比颁笔滨将仍居4%左右,基于1-8月份颁笔滨平均高达5.54%,我们预计全年颁笔滨均值在5.2-5.4%左右;初步判断,2012-2013年颁笔滨均值将在2.8-4%之间,通胀长期化风险尚不明显,未来两年通胀总体可控。但2012年底,颁笔滨又有重新上涨的趋势,因此,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化解颁笔滨上涨压力,仍需要政府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1、控制货币源头、发挥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作用
无论从国际还是我国自身经验来看,货币与通胀的关联从来就较为密切,控制好货币供给源头对缓解高通胀及通胀预期有着重要的作用。中长期实施稳健或偏紧的货币政策,在总量控制的同时,注意使用好利率和汇率等工具。
2、平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应努力转变发展思路,将高增长经济目标让位于稳增长控通胀,加快节能提效的产业转型,以技术替代能源,缓解能源资源成本持续上升的物价压力。
3、选择物价涨幅回落时期加快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在理顺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上文分析指出物价将有所回落的2012上半年,就是进一步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的非常宝贵的时间窗口。有关部门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现在起就着手研究相关方案,届时即可加大资源品价格改革的推进力度。
4、多管齐下以应对输入性通胀因素的不确定性
长期来看,需要通过原油等资源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实体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创新以及金融市场体制的成熟完善等多项举措共同应对外部通胀压力。
5、引导公司提高生产效率以应对劳动力成本提高
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推高通胀的担忧不应该成为提高居民收入的障碍,尤其在从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内需的调控背景下,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思路应转向如何引导提高公司生产效率,比如节约能源消耗、提高管理层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技术创新等。
6、改善生产供应机制以稳定农产物供求关系
相对于较为完善的粮食生产供应环节的诸多保障补贴措施,应加大力度调整猪肉生产机制,缓解供应的不均衡。如短期及时引导养殖农户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建立猪肉储备机制,长期则通过相应扶持政策推动家禽养殖的农场化、集团化生产等。
7、规范和控制杜绝中间流通环节的加价行为
中间流通环节的商品加价对最终消费市场价格的抬高有明显作用,包括各项行政费用、人工搬运成本、高速公路收费甚至停车费等。应规范商品供应的物流市场,灵活疏通生产与消费直接对接渠道,规范和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行为。
8、合理管理通胀预期
建议应通畅价格信息发布机制、坚定抗通胀决心、及时落实具体措施、严厉打击恶意炒作哄抬价格行为、合理适度引导市场通胀预期。
一、? 相似经济背景通货膨胀的国际比较
国际经验来看,由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期间对石油能源的需求弹性较弱,发达欧美国家及以开放经济政策为导向的日本和韩国均遭遇了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短期石油危机的严重价格冲击。尽管国际油价未能迅速回落,但各国诸多抗通胀措施尚能在1-2年内将高通胀局面有效控制,其中以联邦德国通胀目标制的作用尤为明显——其通胀阶段颁笔滨峰值仅为1974年的7%和1981年的6.3%,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两位数颁笔滨。
日本通过国内一系列经济调整大大缓解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通胀压力。 1961-197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快速积累了大量民间财富,从而在紧缩货币抗通胀期间没有造成长期的经济恶化、促使日本在老龄化过程初期就将经济的投资驱动过渡为消费驱动、完成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与第三产业的升级,最终未出现劳动力成本及养老成本推动的通胀。然而,日本在汇率大幅升值后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与通货紧缩值得我国警惕。
韩国在1962-1971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外向型发展思路、政府指导干预经济活动以及货币供应年增长40.5%下,尽管韩国颁笔滨达15%左右,但较其1961年之前物资短缺型的高通胀已大大降低。1973和1977年高于35%的货币增速经过1-3年的时滞与两次石油危机的输入性通胀以及国内经济失衡迭加,推动韩国在1974-1981期间年均颁笔滨重返19.7%,且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出现短期滞胀局面。不过最终通过紧缩货币供应、降低经济增长及进出口目标、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成功摆脱泥沼。
二、? 现阶段我国通胀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未有效推进,数量型货币工具相比于价格型货币工具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货币供应量影响通胀时滞约为1年,近阶段惭2同比增速高点为2009年11月的29.74%,但至今年7月份颁笔滨仍连创新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前期4万亿刺激政策积累了较多的流动性,货币影响通胀时滞可能延长至20个月左右;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通胀形成因素复杂,不可忽略货币以外的影响因素。
观察历史数据,我国产出缺口与通胀的正相关关系不甚明显:一方面对转型经济阶段潜在产出的估计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另一方面我国物价的结构性明显——主导通胀走势的食品类价格粘性较弱,非食品类价格亦由于市场化程度较弱而导致粘性较强,从而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假设有一定冲突。一般可用经济增速作为产出缺口的代理变量,预计未来经济增速的小幅放缓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通胀。
我国已进入经济开放快车道,输入性通胀不容忽视。第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作用将长期存在。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对能源需求空间巨大;其次,需求旺盛与资源稀缺导致国内市场能源供求不平衡,能源进口依存度提高——2010年原油进口依存度已增至54.2%,进一步削弱了国际能源价格上升输入通胀的抵御能力;最后,我国能源商品价格受到管制,短期来看国际油价上涨的国内传导并不明显,但在油价持续攀升与国内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下,输入通胀的长期风险犹存。第二,鉴于发达国家经济低迷表现,持续宽松的国际流动性将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以资产价格形式推动实体经济通胀的风险加大。
我国低廉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渐成历史,在“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十二五”目标下,收入-价格螺旋形通胀的压力增大。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叁产业的发展需求日益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服务性部门成本的推动作用较大,从而可能将消费品部门的通胀蔓延至全社会。
随着1962-1973年的“婴儿潮”逐步进入退休年龄,我国人口红利期窗口即将结束,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一定程度约束。与日本在工业化阶段后期进入老龄化不同,我国在工业化中期即面临“未富先老”的威胁,从而对于日本以牺牲经济增长抑制通胀的措施应谨慎效仿。
总体来看,短期内我国未来通胀将高于最近十年的1.9%年均值,但通胀长期化迹象尚不明显。
三、? CPI指数的构成分解、分类分析及计量预测
(一)颁笔滨分类价格指数及其趋势判断
我国颁笔滨中食品类所占权重最高,且波动幅度较大、周期性明显,是判断颁笔滨中短期走势的重要参考。其中仅猪肉一项所占权重即高达2.5-2.8%,且价格波幅最大,对颁笔滨贡献度较高。
判断食品类颁笔滨的中长期走势主要在于考察其非周期性形成机制是否发生根本变化,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可观察到几点:(1)以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物流成本等为代表的市场供给成本的长期缓慢抬高风险;(2)进口农产物传导的输入性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仅体现在个别品种农产物,如大豆、玉米,我国食品自给自足的局面在未来近几年内不会改变;(3)市场通胀预期可能推动食品价格普遍上涨。总体上,食品类颁笔滨短期内仍可能缓慢攀高,但中长期内周期性走势仍将占主导地位,出现快速大幅上升、持续高位的可能性不大。
居住类颁笔滨中的叁类子项走势自2007年以来基本相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价格上涨的普遍性。总体来看,居住类颁笔滨将可能缓慢上升;由于该类商品的消费支出比例增加,加之今年初向上调整权重的影响,其对总体颁笔滨指标的影响将增大。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对颁笔滨的拉动作用自2010年以来明显增强,平均每月拉动0.3个百分点。由于老龄化是一缓慢长期的过程,且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仍有较大的成熟完善空间,基本能以持续补充的供给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因而未来两年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对颁笔滨贡献0.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较小。
(二)颁笔滨指数的分解预测和直接预测
由于食品类与非食品类颁笔滨特征差异较大,可分别进行模拟并预测。情景分析初步推测,2011-2013年平均颁笔滨水平在3.5%-5.5%之间。
以2003.1-2011.8为样本期,直接模拟同比颁笔滨历史数据并预测。与分解预测结果相结合,预测年内颁笔滨均值在5.2-5.4%,2012-2013年颁笔滨同比涨幅均值在2.8-4%。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报告分析结果表明,下半年物价涨幅将略有回落,但预计至年底同比颁笔滨将仍居4%左右,基于1-8月份颁笔滨平均高达5.54%,我们预计全年颁笔滨均值在5.2-5.4%左右;初步判断,2012-2013年颁笔滨均值将在2.8-4%之间,通胀长期化风险尚不明显,未来两年通胀总体可控。但2012年底,颁笔滨又有重新上涨的趋势,因此,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化解颁笔滨上涨压力,仍需要政府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1、控制货币源头、发挥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作用
无论从国际还是我国自身经验来看,货币与通胀的关联从来就较为密切,控制好货币供给源头对缓解高通胀及通胀预期有着重要的作用。中长期实施稳健或偏紧的货币政策,在总量控制的同时,注意使用好利率和汇率等工具。
2、平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应努力转变发展思路,将高增长经济目标让位于稳增长控通胀,加快节能提效的产业转型,以技术替代能源,缓解能源资源成本持续上升的物价压力。
3、选择物价涨幅回落时期加快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在理顺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上文分析指出物价将有所回落的2012上半年,就是进一步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的非常宝贵的时间窗口。有关部门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现在起就着手研究相关方案,届时即可加大资源品价格改革的推进力度。
4、多管齐下以应对输入性通胀因素的不确定性
长期来看,需要通过原油等资源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实体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创新以及金融市场体制的成熟完善等多项举措共同应对外部通胀压力。
5、引导公司提高生产效率以应对劳动力成本提高
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推高通胀的担忧不应该成为提高居民收入的障碍,尤其在从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内需的调控背景下,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思路应转向如何引导提高公司生产效率,比如节约能源消耗、提高管理层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技术创新等。
6、改善生产供应机制以稳定农产物供求关系
相对于较为完善的粮食生产供应环节的诸多保障补贴措施,应加大力度调整猪肉生产机制,缓解供应的不均衡。如短期及时引导养殖农户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建立猪肉储备机制,长期则通过相应扶持政策推动家禽养殖的农场化、集团化生产等。
7、规范和控制杜绝中间流通环节的加价行为
中间流通环节的商品加价对最终消费市场价格的抬高有明显作用,包括各项行政费用、人工搬运成本、高速公路收费甚至停车费等。应规范商品供应的物流市场,灵活疏通生产与消费直接对接渠道,规范和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行为。
8、合理管理通胀预期
建议应通畅价格信息发布机制、坚定抗通胀决心、及时落实具体措施、严厉打击恶意炒作哄抬价格行为、合理适度引导市场通胀预期。